【腳踏食地好生活:雙和】臺灣社區實踐協會~長期扎根,萬華社區穩定發展的沃土

文/楊美玉 (雙和站社員)   攝影/ 楊雅安(雙和站社員)  共同採訪/蘇怡和、陳翠華 (雙和站社員)

舊電腦,協會建立的起點

一台舊得不能再舊的電腦,如何牽引一群社工系學生在萬華地區深耕近十二載?

自2007年開始,輔大社會工作學系的學生由羅秀華教授帶領,將課堂搬到社區落實服務學習,當時正值基層改選,青年公園周邊七個里選出一批志同道合的里長,開始嘗試為社區投入不同的服務以促進社區發展。

由於羅秀華教授和新安里的郭正中里長是舊識,得知附近常有青少年在街頭遊蕩,為了避免遭幫派組織吸收,於是里長在辦公室提供舊電腦讓孩子們自由使用,社工沈曜逸回憶當時有五到六位孩子輪流使用電腦,還記得「好了沒?該換我用電腦了吧!你用太久了要輪流!」的催促聲此起彼落。

聚點門口黑板上有註明營業時間,另有幾張舊椅子鄰居也會坐著聊天。

任何事都是從一個決心、一粒種子開始

由於萬華區的低收入戶數家庭占比較高,許多家長為維持基本生計,即便日日超時工作所得也僅兩萬多元,不但身心疲憊,且也無暇關注孩子的成長,導致孩子遊蕩在外。社工沈曜逸表示,青少年要的不多,只希望有個容身之處,因此陪伴青少年刻不容緩。藉由這殊勝的因緣,沈曜逸與其他夥伴進入社區,一待就是十餘年,成為同溫層的開路先鋒,甚至後來許多學弟妹們在進入社區遇到困難時,都會向他們尋求協助。

經由沈曜逸統計數據,來到新安社區34位輔大社工系畢業同學,其中有21位會從事社工工作,比例約佔6成,比照一般社工系的學生畢業後從事社工的比例約佔3成,言語中盡是欣慰與自豪,不難看出社工魂的專業與熱心的付出。

當天協會的主要成員(左:林玲安與右:沈曜逸),與實習生(中),接受訪問,桌上的小橘貓吉祥與協會的青少年相互陪伴。

想改變的事,就一起想辦法完成

沈曜逸回憶,當初為了實現陪伴社區失能家庭的青少年,向社會局申請補助據點的小插曲,2009年設立「台北市弱勢兒童社區照顧及少年活動據點」。然而據點名稱卻成為孩子們不願前往的因素,因為「弱勢」與「弱智」諧音,因此工作團隊招集孩子們參與公共討論,後以孩子提議的「新安據點」為命名,並和社會局溝通後正式掛名「台北市友善兒童少年福利服務據點」,成功落實公民聲音。

走進台北市萬華區新安里臺灣社區實踐協會,印入眼簾的是門上壓克力拼圖「新安據點」以及牆上五彩繽紛的彩繪塗鴉,社工沈曜逸說,每個牆面上的創作都由孩子、社工以及在地藝術家共同創作,這些不同的主題與創意,為據點增添風采。

社工鼓勵孩子勇敢築夢、逐夢踏實,定期舉辦「新安議會」,據點內的成員都可以參與議會討論,共同訂定投票規則,並制定生活公約,學會對自我行為負責。社工積極從陪伴中了解孩子的需要並提供機會與資源,包含和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不同意見,奠定正確價值觀等。

據點內的成員都可以參與議會討論,共同訂定投票規則,並制定生活公約,學會對自我行為負責

心中有了善就不易長雜草

據點除了讓孩子有個安身之所外,社工林玲安分享每月還會舉辦新安小舖拍賣活動,將愛心物資作有效的販售與轉換,所得規畫1/3列為擺攤者夢想基金,1/3納入據點夢想基金,另1/3則用在據點水電費的補貼上.

林玲安表示,雖然擺攤盈餘有限,有時候每人約僅能分到3至4塊錢,不過過程的收穫是金錢所不能及的寶貴經驗。此外,協會還帶領青少年接觸環保議題,如社區廚房、瘋小孩社團、培根市集等活動,甚至社區合作經濟等多元方式,讓協會與社區民眾有深刻的互動與連結。

我們無法讓他們脫貧,但至少讓他們生活過好一點

「你覺得兩千元夠你一個月生活嗎?一個人都不夠了,何況還外加兩位小孩!」沈曜逸分享社區有位媽媽,沉迷賭博的先生每月提供的生活費就是兩千元,他常見這位媽媽一天只買三個便當,給正值成長期食量大的孩子,媽媽則總是餓肚子,社工們心生不忍便介紹她臨時托育的工作,沈曜逸說他永遠記得那媽媽賺到第一筆錢時說得一句話:「我終於可以帶孩子去吃一份牛排了。」那份悸動讓沈曜逸還在社工領域繼續投注心力。

協會據點之一角「遊戲間」讓孩子們有一個兩同陪伴的空間。

社區共好越窩越好、培根市集等多元實踐

沈曜逸分享新安社區在萬華區屬貧中之貧,就像「越窩越好」店長小星星未到越窩之前,每天得兼三份差、工作逾十二小時,才能掙得20多K,身為單親的她還得撫養兩位小孩,於是在社工想方設法下產生了「越窩越好」、「培根市集」、「方案成行」,讓需要者可以賺到一些錢又能回饋社區。

其中培根市集參與的媽媽們有了聯合行銷擺攤經驗,對於自家產品更有信心,累積她們的自信後更因此而培育出萬華婦女會三位媽媽展店開業。林玲安說店長小星星很堅持食材的鮮度,他以媽媽的心來烹煮餐點,希望讓大家吃得健康。所以他們也積極為越窩越好開發更多的業務,例如想拓展外燴便當的方式,也規劃使用鐵質便當兼顧環保;並主動尋求社會資源,主婦聯盟社員楊雅安即提供主婦聯盟公益金資訊鼓勵他們申請。

「人生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而如今的「越窩越好越式家庭手作料理」正因社工的幫忙與協助而飄香溫馨。

難行、能行才是真正行,社工是格外令人佩服的行業,就如沈曜逸所言:「我們無法讓他們脫貧,但至少能讓他們生活過好一點。」也許這就是支持他們前進的動力吧!

協會持續陪伴「越窩越好」店長小星星經營小吃店,積極開發更多的業務。

(受訪單位: 臺灣社區實踐協會「台北市友善兒童少年福利服務據點」|採訪日期:20190925)

臺灣社區實踐協會:https://www.facebook.com/twcpsw/

越窩越好:https://www.facebook.com/VietnamWarmHome/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