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食地好生活:板橋】肯定、接納:讓肯納兒學習自立的板橋小作所

文/ 陳月愛(板橋站社代)、于有慧(木柵站社代)

照片提供/于有慧、肯納板橋小作所、張雅玲(雙和站社員)

從府中捷運站出來,經過幾個左彎右拐,來到位於靜巷中的肯納板橋小作所,在老師提醒下,一位大學員引我們就坐,略顯靦腆地問著:「請問你們要喝什麼?」隨即小心翼翼送上咖啡。這位30多歲的學員,經過老師特別訓練,已能獨當一面在外場招呼訪客。 外表看起來不起眼的肯納板橋小作所,目前有20位肯納症及其他身心障礙的工作夥伴,由3位教保員帶領,半天學習、半天工作,主要生產手工皂(婚禮小物)及「幸福棗」。每到大節日前,小作所裏上上下下大家忙得不可開交,學員也因著工作、獲取酬勞而更有自信!

肯納兒招呼到訪者咖啡。

讓肯納兒也能融入社會

肯納板橋小作所隸屬於財團法人台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是基金會的第三個小作所。肯納自閉症基金會成立,最初是因創辦人彭玉燕罹癌,身為肯納症者的母親,擔憂孩子的未來,與其他三位處境相仿的媽媽,於2003年在花蓮興建「肯納園」。肯納代表「肯定」與「接納」,希望肯納兒能在園區內有尊嚴地生活,然而,孩子在異鄉雖有安居之地,與外界隔絕,並不利於成長、學習;因此,他們於2004年成立「財團法人台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呼籲政府重視肯納症者的教育、就業與生活安置。

肯納板橋小作所是接受新北市政府社會局補助辦理,2016年1月開始陸續招收學員(主要是肯納症者,也接受心智障礙學員),功能介於日間照顧服務和庇護工廠之間,協助肯納症者在離開校園後,能繼續學習技能,培養獨立生活、融入社會的能力,減輕家長負擔。

目前板橋小作所由黃俞榕社工管理,她加入肯納基金會三年,小作所從專案申請、規劃、招生、運營都由她主責。俞榕就像總管,既要對內,照顧學員、協調張羅、和家長溝通,也要對外,對政府相關單位、其他單位、媒體…,甚至還要幫忙找贊助者,支持小作所的產品。

肯納板橋小作所社工黃俞榕分享經營小作所的甘苦與成就。

是什麼力量讓年紀輕輕的俞榕能面對這麼龐大壓力,卻仍保持高度熱忱?俞榕聊到從小就樂於服務人,大學好不容易轉學進社會系,雙主修社工,有一年暑假實習時與肯納症學童相處後,才確認這是自己未來想要做的事情。

撒種未必收割,不放棄,仍有希望

很多人對於自閉症者的認識是透過媒體,像是電影或是書籍,常誤以為肯納症者都有特殊天賦,但實際情況未必皆然。孩子的特質歧異,特別需要因材施教,也更需善用技巧,像有學員不能安坐,透過空間和環境的安排給予協助和提醒,像是將他們座位排在較裏面,讓他們不方便移動,老師們有機會阻擋或提醒,幫助學員學習和成長。

學員的學習力不若一般人,對家長、老師都是耐心大考驗。像蝴蝶結,20位學員中,只有3、4位會打,老師必須一而再、再而三教導。有位學員剛進小作所時,連戴手套都需要幫忙,如今卻已會打結,媽媽說原本「幾乎已不抱希望」,但也並不是每個個案都能如此順利。俞榕坦承,一開始,總滿心期待學員能因自己的教導而突破,卻常事與願違,難免感到挫折。如今俞榕是以大學時的督導所說的話勉勵自持,「不要小看現在所做的,也許一時不見成效,但一切努力就像在學員生命中埋下種子,待後人澆灌,仍能發芽」。

肯納兒學員認真學習工作。

不僅教孩子,也教大人

在絕望受挫時,俞榕總是能從學員身上領悟到,原來技巧、耐性也是學習、累積來的。一般對肯納症者的印象是不擅社交,不會處理情緒,但若仔細觀察學員表現,可明顯感受學員前日可能經歷什麼狀況。不少學員家庭社經地位低,父母不懂得觀察孩子,夫妻間也常因工作或經濟問題爭執,或對肯納兒施暴。孩子不會表達,卻並非不能感受。教保員不只要安撫學員,更要花漫長時間和家長溝通。長時間觀察與相處下便發現,有孩子在生氣或害怕時,反而用笑來掩飾,長期以來,卻一直被人誤解。也有不少家長為保護孩子,或覺得孩子做不好,不讓孩子做家事,俞榕總是反問:「你有辦法陪他一輩子嗎?」俞榕做的,不僅教孩子,也教大人。

肯納天使心,需要更被理解

小作所和學校或日間照顧服務不同,學員是到小作所來「上班」的。板橋小作所主要產品是婚禮小物(即手工皂,精油、顏色需由老師處理),但並非每位學員都能勝任,而另一主打商品幸福棗,須將棗子的核去掉,對精細動作較差的學員,是較吃力與具挑戰的工作。

每到節日,接單多,老師也需全力投入,常常像千手觀音,同時多工,學員們看在眼裏,心中是有數的。一位家長就說,之前曾有事需請假,孩子卻拒絕,因為想留下來幫老師忙。有時後,老師出差或是身體不適,學員也會詢問和關心,甚至叮嚀老師注意身體,這些學員平常看似冷漠沒有表情,但在安定、友善的環境下,學員也學習信任,表現出天真的本性。

這些身心發展弱勢的孩子要能融入社會,需要社會更多的理解、接納、協助。俞榕很感謝小作所附近店家肯幫忙,像之前有學員想減肥,不吃午餐,早餐卻一次買兩份,在與早餐店溝通後,老板娘會配合,提醒學員買一份早餐就好;有皮膚過敏的,也會幫忙注意和提醒不能吃油炸食物。附近漢堡店也極友善,學員要至店內用餐時,不僅特別設計適合學員的菜單減少油炸食物與調味料,還事先提供照片,讓老師在到店前能先和學員演練點餐。長期合作的便當店,也願意配合學員健康需求調整菜色與飯量,不時會幫大家加菜或是提供水果。

北南分社腳踏食地團隊到板橋所擔任一日志工,體會學員工作情況。

小作所順利運作,要靠許多人支持,俞榕肩頭上的責任重大,不只照顧學員、當家長的心理顧問,還需身兼業務,爭取訂單,也需募款,因為政府補助只夠開銷的三分之一。俞榕認為,肯納症者相對其他身心障礙者「吃虧」,因為他們外表和正常人差別不大,一般人無法瞭解肯納症者在融入社會方面極為弱勢,加上近來經濟不景氣,募款、銷售都有壓力,然而,肯納基金會仍積極參與其他公益團體聯合的活動,像十月底財政部推廣愛心碼活動,與其他團體合作,不是只為肯納。因為要喚醒的,是社會整體的認同,弱勢者不是相互競爭者,而是要相互扶持,透過社福團體和社會大眾的支持,才能讓這些天使們也能有尊嚴地融入社會。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