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食地好生活:雙和站】 樂屋好食 ─ 在社區分享友善食材  提升台灣糧食自給率

文・攝影/蘇怡和 (雙和站社員)

採訪/蘇怡和、楊雅安、陳翠華 (雙和站社員)

老闆許雅芬開懷的情緒感染店內氛圍

位在新北市永和文化路的「樂屋好食」,是間迷你的非典型食堂。首先,沒預約很難吃得到;再來,自稱「勞榜」的食堂老闆許雅芬,充滿故事;第三是,食堂雖然小到無法接待四人以上的團體訂位,卻擁有眾多死忠客人。

相對於知名餐廳強調裝潢、氛圍、星級、擺盤或名人加持;或者是街邊食肆在宣傳吃到飽、爆漿、銅板價、排隊美食等行銷文案,樂屋好食念茲在茲的只有「怎麼樣推廣安心食材」這麼簡單而具體的一件事而已。「許勞榜」說起創店初心:「因為我是吃到小農的東西時,才第一次發現原來米是會香的、原來菜是有各種味道的!」

五年前參加宜蘭社大第一屆夢想新農友善耕作班的她,在課後返回台北的路上,萌生掉頭開車回宜蘭的念頭,「我認為,雪隧開通的意義不是把人潮帶過去,而是把物產帶出來。」現在回頭看,也許從那時起,讓在地農特產流通與協助友善農友的念頭,就已開始縈繞在勞榜的心頭。

當她參加農耕課,並走進田野開始勤耕雨讀的勞動生活後,就更加了解各種不同農法的背景,「在我的觀點裡,友善比有機更好,因為有機只能算是達到安全的最低標,號稱無毒的有機食物仍免不了追求效益和產量。」許勞榜認為人與土地及食物間最好的關係,是給彼此一點空間,讓作物好好的去生長理解這點,就懂得順應自然,適時的配合節氣調整種植規劃與己身作息。

施肥過重的菜會走味,且作物的外觀也會隨之變異。許「勞榜」分享,若能給作物良好的生長環境,收成的作物葉脈就會跟我們人類的血管一樣會突起,反觀用肥料快速催大的農作物,葉脈就會是平平的,其中又以高麗菜最為明顯,用藥的高麗菜尾端葉脈處會有腐味,但友善農耕的葉脈外觀是凸起、滋味是清甜的。

「其實每個社區都需要一間販售小農生產品的地方,不僅是社區居民會需要,也能讓小農能更專注生產,而不用擔心種植的成果沒人要。」勞榜落腳在永和巷弄裡的樂屋好食,實踐也應證了她的想法,即便食堂內販售的自然農法和友善耕作產品較一般慣行農法的東西貴上好幾成,但每回總是秒殺、不夠賣。甚至有熟客會提早在還沒開張的店門口堵她,就是在等最新鮮的菜,買菜的客人用台語跟她說:「東西咖貴沒關係,因為溫哉攏沒藥啊。」

店內售有老闆用心挑選的友善食材與天然材質小物

許勞榜很清楚自己並沒有要做全世界生意,她指出,資本主義追求做擴張型生意,但求回本的同時也犧牲掉品質,「所以我的客人都知道,我不追求翻桌率,你們可以在這裡舒服自在地慢慢吃飯。」

當天採訪團隊吃了很舒心的一餐,有以竹筍高湯為基底的排骨豆粥、淋了紅麴腐乳醬的秋葵、包裹飛魚卵的玉子蛋、無鉛小農皮蛋豆腐、米麴甘酒等,每一道菜色,許勞榜都清楚地告訴客人所有用料與生產者。我們發現,樂屋好食的食物都簡單的以原型呈現,但卻讓人非常滿足。對此,許勞榜自信表示「東西好,不用說太多,吃了就知道,即便我是學餐飲的,也不想把好食材做得太複雜。」

午餐供應的菜豆粥與三兩道配菜

店裡那張最大、可容納三人的桌子,坐著三位像朋友的客人,採訪團隊一問之下才知都是個別來的,有大學生、藝文工作者、社區媽媽。他們熱烈地說,「我幾乎每天至少有一餐會來這裡吃,通常是早餐或午餐」、「我搬了很多次家,現在已經不住附近了,但還是會特別過來這吃飯」、「這間店不能倒啦,倒了我會不知道還能吃什麼」。

親切感與人味十足的蝸居食堂

樂屋好食有許多死忠消費者,深究原因,其實也就只是恢復身體與食物的關係,人的舌頭就好比濾紙,當味蕾清澈了,就能區別食物的差異。提供友善食材最直接的回饋就是,客人在樂屋吃過一陣子後,就難接受其他餐廳的食物,也會基於信任會持續重複消費。

對於客人們的愛戴,許勞榜不願獨善其身,「我希望更多使用友善食材的餐廳在不同社區開枝散葉,而且其中友善食材的使用比例至少要達到八成。」看來提高台灣糧食自給率,也是許老闆心中柔軟的一塊。

樂屋好食小檔案

  • 地址: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44號
  • 電話:(02)8660-2479
  • 營業時間:早上7:00~晚上7:00,週日、週四定休
  • 用餐方式:先電話預約溝通,以利備餐
  • 供應食物:手作小農餐點、飲品、甜點、新鮮蔬菜、雞蛋、老闆特選食材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