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食地光點:宜蘭篇】葉品妤在半農半X生活中開設好糧食堂

文/黃淑麗(第二人生花蓮見學參與夥伴、經濟日報退休記者)圖/張惠娟・北南分社編委會主委

位於宜蘭南澳的綠色餐廳「好糧食堂」,主人葉品妤是一位擁有台師大環境研究碩士學位的都會女性,過盡千帆,最後選擇落腳南澳偏鄉,過起「食農」的生活。她的「半農半X的生活」,除了自己栽種水稻之外,還把餘力用來實踐屬於自己鍾情的「X生活」。包括經營食堂、手染織品寄售通路、帶領地方創生、自力造屋、醃漬食品教學、寫文章、出書…..等等。

大大的看板上寫下了當天的菜單,因為拿出手的都是當季時令菜色。

「好糧食堂」一屋子的手工拼接桌椅及橱櫃陳列,與食農生活是如此和諧擺設。映入眼簾的超大看板,用手寫字寫下了當天的菜單,因為拿出手的都是當季時令菜色,所以是「無菜單料理」。常備的主菜有「香煎鱸魚」、「馬告薑汁燒肉」、「香料蔬食」,每一項不是葉堂主親力親為種出的米糧(如桃園3號香米),就是她親自去精挑採買來的。所以她在親自掌廚之餘,也能說出一桌好菜的故事。

 濃濃的感動溢滿每個食客的心裡。因為小小的「好糧食堂」盤中飱裡,不祗有小農和廚師的好食材分享的心意,更有著南澳的山與海、風與雨、人與土地的故事。

「好糧食堂」盤中飱,盡是南澳的山與海、風與雨、人與土地的故事。

「好糧食堂」祗在休假日才營業。多麼聰明的決策!既服務了她不遠路遙而來的假日主顧客,也保留了時間給自己過「漫活」的日子。

一週祗營業兩天,這樣真的能打平嗎?畢竟「顧巴肚」是很現實的的問題。不免要偷偷地私下問起堂主。

「好糧食堂」鎮店之寶米布丁,用南澳有機米和牛奶、地瓜,熬煮放涼,加上自然農法蔗糖蜜,好令人懷念的滋味!

「好糧食堂」成立至今已來到第八個年頭。其間在半農半廚之餘,品妤甚至出版了一本優質綠色生活筆記書「不早不晚的耕廚生活」。記下了她在那山、那海、那田的悠活筆記。在文字爬梳中,她發現自己是用信念在創造生活型態,又用生活型態在實現內在的想望。

在半農半廚之餘,葉品妤甚至寫了一本優質綠色生活筆記書「不早不晚的耕廚生活」。(左為葉品妤,右為採訪者黃淑麗)

事實上,聰明的「好糧食堂」葉堂主自有她的盤算。她說:「這是理想與現實衝撞權衡下做的決定。」當初來南澳想過的是可以自由掌控時間的半農半X的生活。如果週間顧客真的不多,何不把時間拿來做備料、栽種、學習、開課、辦活動、寫文章等工作;有了充分的準備與休息,可以讓每一個開店的日子,都能以最佳的熱情與體能接待顧客。

「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嗎!」

品妤以自己一歩一腳印的忠誠實踐,練習過好不擔心的人生下半場!

夜深了,大夥兒帶著依依不捨的心離開好糧食堂。我們發現「好糧食堂」的空間其實不大,招牌也很低調。而我們卻由衷地希望它成為一盞溫暖的燭火,在安靜微微地亮著,微微但久久地亮著。

樹合苑陳孟凱老師發起第二人生行動讀書會花蓮見學合作找幸福活動,夥伴們於最後一站好糧食堂餐聚。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