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食地:東門】呷米蔬食~用料理守護土地

文、照片/ 張惠娟 (北南分社編委會委員)

「呷米蔬食/素食餐廳」創辦於2014年,係由1977年來台的美國環保律師文魯彬(其於2003年八月放棄美國籍,十一月歸化為台灣籍)與幾位合夥人所共同創辦,初期稱為呷米共食廚房,想要運用吃的力量,守護土地。

2018年合夥人王淑珍接手經營,這位靈魂人物是如何將呷米轉型、如何陪著呷米農友走過慘澹的疫情風暴呢?

呷米蔬食餐廳一樓外觀,一樓是廚房及小超市(有許多當季農產品,主要是為了解決農民銷售困境)

放下女強人角色、走入呷米人生

採訪當天是七夕情人節,採訪過程中執行長王淑珍老公送來一束鮮花,從淑珍表情可見嬌羞的喜悅。

淑珍本業是醫檢師,在職場上從藥界跨到通訊業,一路走來,無往不利。30歲當了兩個孩子的媽後,即使夫家經濟優渥,他仍憑著自己的才能,自己經營跨國金融公司。回想起過往的風光,淑珍語帶驕傲地說:「我曾經當天往返香港,中間還安排了五個會議呢!」

是怎麼樣的因緣讓王淑珍走入呷米呢? 「回顧發生的每件事情,在你的一生中都是有意義的!」她將緣分拉回當年參與社會運動的時光。在學運熱絡的那個年代,即使事業有成的她,時常會出現在社會運動的場域,與文魯彬成了街頭戰友,也關心共同的議題,巧的是她的公司就在呷米附近,她常常會邀友人來這裡吃飯,想讓更多人理解呷米守護台灣土地的心意。

當了合夥人之後,需扮演許多溝通協調的轉換角色,諸如:老屋漏水房東要漲房租以及經營出現危機時的及時救援。她說:「剛開始我將呷米所遇到的問題,當作解決部分問題的地方。本來只規劃兩個月就可以解決問題走人,想不到一駐足,四年多的日子就這樣咻~過去了」

以友善環境料理改變世界

從產地到餐桌呷米用心耕耘,在供給端希望能穩定購買在地、當季農產品,解決農民銷售困境,提高台灣糧食自給率,用契作方式協助慣型農法轉型成永續農業,減少山林、河川、土壤受到農藥、化肥的汙染,捍衛農民免於受有毒物質傷害的權利,在消費端提供民眾健康美味餐點。

在呷米,除了食材令人安心、友善環境耕作之外,調味料也相當用心地選擇非基改及葡萄籽油、橄欖油、苦茶油、古法釀造醬油…等非精緻油品,以及公平貿易胡椒粉、咖哩粉等香料,沒有任何味精等化學調味料。每一道餐點就像為家人準備一樣,每個小細節都細心地呵護到,希望享用餐點的人都能感受到呷米的愛與用心。

八月初呷米與三峽農會合作,推出三峽納涼季「夏日三部曲套餐」創意料理。
呷米蔬食餐廳用餐區牆壁貼滿了淑珍走入農場,與農友站在同一陣線,直入農場鼓勵農友的照片。

開拓中也不忘社會責任

呷米的位置鄰近總統府、228紀念公園及北車商圈,過去有1/3的客源是觀光客,近年來遇到covid-19疫情,也助長了大眾飲食消費習慣的改變,外帶平台的興起,再加上餐飲業本身流動率就很高,所以經營起來特別辛苦。

訪問時可以感受到時局很艱難,但見淑珍仍一臉樂觀笑笑輕鬆地說:「就是把口袋再挖深一點囉。」

淑珍是位很重視策略的人,她始終認為成功沒有偶然,不斷地研發新產品之外,若有邀請她參加的特殊性市集她都親自去,每次都有新花樣奇招,一定要留給消費者新鮮感及深刻印象,就是為了要擦亮呷米的招牌。有議題性的活動若要租借三樓場地,她也都會配合,例如:荒野保護協會過去常借三樓場地開會。

去(2022)年八月底呷米也和台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合作,在呷米三樓舉辦好幾場海洋教育系列課程~海漁食堂。

呷米每個月營業額的1%會直接投入到環境議題的倡議之中,透過合作或捐助成為前線倡議者的堅實後盾,希望可以為社會、環境帶來正向的能量,呷米始終相信透過吃的力量,守護土地、保護台灣環境的這股力量會一直延續下去。

海漁基金會在呷米舉辦海洋教育系列課程,手持麥克風者是淑珍。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